安達網
安達網

幹燥後貯藏於通風幹燥處

时间:2025-05-06 16:18:47来源:

目的白薇對白薇的活性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進行綜述。方法在CNKI、化学wanfangdate和PubMed上對白薇的成分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檢索閱讀並歸納總結。結果白薇中主要含有C21甾體皂苷、及药究进苯乙酮類化合物、理作生物堿類物質以及揮發油等多種活性化學成分。用研白薇具有抗氧化、白薇抗菌、化学抗炎、成分抗腫瘤、及药究进改善記憶、理作免疫抑製、用研退熱、白薇皮膚美白和肝髒保護等多種藥理作用。化学結論白薇富含以C21甾體皂苷為主的成分多種活性成分,多樣的藥理作用使其具較高的藥用價值和良好的應用發展前景。

白薇最早被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並列為中品,為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白薇CynanchumatratumBun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versicolorBunge的幹燥根及根莖。白薇別稱白馬尾,春、秋二季采挖,洗淨,幹燥後貯藏於通風幹燥處。《本草備要》中記載白薇味苦、鹹、性寒、歸胃、肝、腎經。白薇具有除虛煩、清熱益陰、利尿通淋和解毒療瘡之效,用於溫邪傷營發熱,骨蒸勞熱,陰虛發熱,產後血虛發熱,熱淋,血淋,小便淋瀝,腎炎,尿路感染和癰疽腫毒等。白薇藥材資源豐富,分布範圍廣,主產於山東、吉林、遼寧和安徽等地。近年來,隨著白薇臨床應用範圍和臨床使用量的逐年擴大,人們對白薇的關注也日益增多。為了更深入全麵地探討白薇,對白薇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情況進行歸納總結,為白薇的後續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。

1化學成分

白薇中主要含有C21甾體皂苷、苯乙酮類、生物堿類、揮發油、強心苷類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。

1.1C21甾體皂苷

C21甾體皂苷是白薇中的主要化學成分,其苷元的C、D環易產生形變,具複雜的14,15單裂環或13,14;14,15雙裂環的孕甾烷母核結構(孕甾烷母核結構如圖1)。C21甾體皂苷中與苷元連接糖為2,6-二去氧糖和6-去氧糖,糖與苷元一般連接在苷元的3位的羥基上,糖的連接順序均為1→4,構型均為β-D型。

1.1.1直立白薇中的C21甾體皂苷

C21甾體皂苷在直立白薇(見表1)與在蔓生白薇(見表2)中的種類不盡相同。(苷元骨架類型如圖2所示)

從直立白薇中提取分離出的cynanosideN(1)和atratoglaucosideB(2)的苷元骨架中五元C環與六元D環氧化斷裂成九元環的不飽和內酯(如圖2-Ⅰ,表1);cynanosideA-M(3-15)和cynanosideO(16)的苷元骨架中五元C環與六元D環氧化斷裂成九元環的飽和內酯,化合物中取代基位於1、2和16位上(如圖2-Ⅱ,表1);cynanosideS(17)的苷元骨架為C環氧化斷裂形成不具備C環結構的特殊甾體(如圖2-Ⅲ,表1);cynanosideQ1-Q3(18-20)、sublanceosideE1(21)、cynascyrosideC(22)、atratosideA(23)和atratosideB(24)的苷元骨架中D環徹底氧化斷裂為呋喃環側鏈,化合物在3和13位上取代基不同(如圖2-Ⅳ,表1);cynanosideR1-R3(25-27)的苷元骨架中2位羥基氧化並且D環斷裂為呋喃環側鏈,化合物在1和3位上的取代基不同(如圖2-Ⅴ,表1);cynanosideP1-P5(28-32)的苷元骨架中D環氧化斷裂為五元不飽和內酯環,內酯環上的取代基不同(如圖2-Ⅵ,表1);cynatratosideA-E(33-37)、glaucogeninC(38)、atratoglaucosideA(39)、glaucogeninC-3-O-ɑ-D-thevetopyranoside(40)和atratcynosideA-C(41-43)的苷元的骨架中5、6位雙鍵並且六元C環與五元D環氧化斷裂成九元環的飽和內酯,化合物在2和7位的取代基不同(如圖2-Ⅶ,表1);atratcynosideD-E(44-45)的苷元的骨架中六元C環與五元D環氧化斷裂成九元環的飽和內酯(如圖2-Ⅷ,表1);atratcynosideF(46)的苷元的骨架中D環氧化成3個四氫呋喃環(如圖2-Ⅸ,表1);glaucosideA、C、H(47、48、49)和sublanceosideL2、H2(50、51)的苷元的骨架中六元C環與六元D環氧化斷裂成九元環的飽和內酯(如圖2-Ⅹ,表1)。

聲明:本文所用圖片、文字來源《山東中醫藥大學》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與本網聯係刪除。

相關鏈接:白薇揮發油四氫呋喃環

更多内容请点击【時尚】专栏